构筑万里绿色长城 守护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安博体育电竞网址    发布时间:2023-10-04 21:33:18 浏览次数: 1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6月6日,习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语重心长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动“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40多年来,面对防沙治沙这个世界级难题,无数三北人立志化万里风沙为绿色长城,在党的领导下“一茬接着一茬,前赴后继地干”,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让我们走近几位老中青治沙人,在他们的故事里感受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的平凡与伟大,共同响应“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时代号召。

  讲述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金烁种苗有限公司经理 贾玉林

  我是土生土长的林场人。小时候,家乡风沙日夜肆虐,大家对树的感情特别深。父亲是林场新胜分场一名种树工人,经常半夜都不着家。我问母亲父亲去哪了,母亲的回答总是六个字:“沙漠里种树呢。”后来听父亲讲,为了让沙漠里绿树成林,他和工友们总是从天亮干到天黑。

  父亲刚开始种树时特别辛苦,种树人要在沙地里长时间弯腰挖坑、栽苗、浇水,树苗也全靠人工往地里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用毛驴车往地里运送树苗,效率提高了不少,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大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但也有烦心事:当时林场树苗品种少、数量少,防风固沙作用不明显。1976年,父亲和林场技术员到北京选苗,用火车皮拉回来80多种抗旱树苗。此后,林场的树种丰富了不少,绿化效果更好。

  10来岁时,我和妹妹就跟着父亲到盐碱滩种树。父亲挖坑,我和妹妹一个扶苗一个填坑,每种完一棵树,父亲都会仔细检查。受父亲影响,毕业后我就加入了植树造林的队伍。今年我57岁了,和父亲一样,把种树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让我欣慰的是,儿子长大后,也主动加入造林护绿的行列,用心守护来之不易的绿色财富。

  如今,父亲80多岁了,依然热爱种树,只要看到空地,就念叨着“这里该赶紧栽上几棵树”。

  我们一家三代人见证了林场60多年的变迁。现在,林场土地面积5.2万亩,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累计种植了430万株树,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林场人种下的不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个梦、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深深镌刻在“三北”防护林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柯柯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尔语意为“青色的悬崖”。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每年四五月份,大风夹着黄沙侵袭而来,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1987年,23岁的我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佳木林场来到柯柯牙,成为首批护林员。

  这里的土质碱性大,硬得像石头,连拖拉机都推不动。我们只好引水泡土,泡上两三天,拖拉机才能把湿土推走。

  那时候,阿克苏地区动员全民植树,机关、单位、学校、部队齐上阵,掀起一轮又一轮“植树大会战”。大家先在树坑里垫上20厘米厚的农家肥,再垫20厘米厚的土,最后才栽树。还专门修了引水渠,种下的树成活率超过了80%,人们看到了希望,干劲更足了。

  我们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放水。这活听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辛苦,一放水就是20天,昼夜不停。每到放水季,我就穿件羊皮袄,带上馕和水壶,吃住在工地上。浇水时,很多树坑灌满了水却不往下渗,我们就用铁锹撬开一道缝,让水渗下去。照看这些树花的心思,跟照看娃娃一样。

  如今的柯柯牙,绿意葱葱,树木茂盛。一代代治沙人、种树人、护林员一棒接着一棒干,硬是把戈壁荒滩变成了绿色果园。现在,这里的林带有16公里长,林带旁边,果园一个挨着一个,核桃、香梨、红枣、冰糖心苹果,香飘全国。老百姓都说,原来是“拌着沙吃饭”,现在是“蘸着蜜吃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搬走“沙窝窝” 跳出“穷窝窝”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从地图上看,民勤绿洲像一块楔子,把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一分为二。新旧世纪之交,曾有专家断言,民勤绿洲将在不久的将来被风沙吞没。

  不能眼看着家乡生态恶化下去。2007年,在外打工的我利用互联网发起“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邀请全国各地志愿者到民勤压沙植树、种植梭梭。16年间,超过2万人次的志愿者来到民勤,治理荒漠化土地6万余亩。2009年,我返乡专职从事生态治理,还创建了“梭梭农庄”电商品牌,在网上销售民勤特产,帮助家乡农牧民增加收入。

  2022年3月,我有幸参与“三北”工程建设。施工点在西渠镇扶拱村西北方向,这里是民勤北部的风沙口之一。复杂的地质构造给挖树坑带来很大困难。我们在低洼避风处扎起帐篷、支起锅灶,一干就是20多天。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苗木成活率,我们最终选择了优质的梭梭苗和沙拐枣苗。经过科学种植,2100亩梭梭和沙拐枣实现了98%左右的成活率。

  在多方努力下,如今,民勤已构建起“绿洲外围封禁保护、沿沙区域治沙造林、绿洲内部综合治理”三重保护机制,在长达408公里的风沙线多公里的生态屏障。与此同时,群众的生产生活大为改善。他们说,这片林子不但搬走了“沙窝窝”,也帮大家跳出了“穷窝窝”。

  盐池县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改变家乡面貌,我大学学的是林业专业,从毕业到现在,30多年就干了种树这一件事。

  参加工作以来,我参与了盐池县“三北”防护林建设。目前,我们县“三北”防护林总体工程已完成,全部通过区级和国家级专家评审验收。

  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补扎草方格。新华社发

  在跟黄沙的较量中,我们从始至终在探索适合盐池沙区的治理技术。比如,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合作研究用于灌木造林的长根苗,正常紫穗槐的平均根系长度是10至15厘米,育苗之后根系能达到20厘米,毛根也变多了,吸收水分的面积更大、深度更深,保水能力更强,有效提升了树苗存活率。

  除了改良树种,我们还对树种播种方式来进行优化。最初,我们在每年6月播种柠条,因为正值高温期,苗木很容易灼伤死亡。一次次总结经验后,我们将播种时间改到了7月20日以后,极大的提升了柠条存活率。

  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退化草原修复等国家重点项目,现在盐池县基本没大风沙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我今年70多岁了,1990年当上了这里的护林员。刚参加工作时,每天都得花4个多小时才能在山林和家之间走个来回,遇到不好的天气,更是没地方躲避。2000年,村里在山顶盖了一座石头房,供我休息和瞭望山林。为了巡护好3000多亩山林,脆带着粮食和铺盖住到了石头房子里,一住就是20年。

  山上没信号,我每天以山为伴、与林为伍,还有叽叽喳喳的鸟儿为我歌唱。同事给我算了一笔账:一天巡护30多公里,32年合计行走了30多万公里。家人也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个月穿坏一双军用胶鞋,32年穿破了将近400双。我听了一笑,护林防火是大事,个人的小账本和国家的大账本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每年10月到来年5月是森林火灾高发期,也是游客上山的集中时段。每到这样一个时间段,我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不断提示警醒我们注意防火,“进山不带火,入林不吸烟”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话。只有自己尽心尽力,才能换来一草一木平平安安。

  一天看不见这林子,就浑身不得劲儿。我只有一个心愿:让林子里的每棵树都活得好好的。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把林海雪原的木材运出去支援祖国建设,爷爷作为三岔子林业局线路段的第一批工人,三九寒冬在大雪覆盖的林区修建森林小火车线路。当时,爷爷和工人们要用肩膀一根一根扛木头,时间长了,肩上磨出了拳头大小的疙瘩。老辈人把它叫做“血蘑菇”,爷爷常说,那是林业工人特有的“勋章”。

  1981年,父亲接了爷爷的班。他作为工人队长,带领青年工人打柴,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

  2013年,父亲退休之后,我放弃了原本安稳的工作,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森林消防队的一员。2014年,我又成为一名森林防火调度员,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这89403公顷的林区,在我心中大过天。为了更好的提高森林防火效率,我们借助科技力量,持续加强防火建设。2019年末,智能化“森林眼”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森林防火的安全保障也升级了。

  林区每年的防火期长达半年,春秋季节防火工作尤为紧张。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辖区内没发生过大的火情。

  今年5月森林防火期期间,我们和湾沟镇小学联合举办了“小手拉大手”森林防火进校园活动,宣传森林防火知识。看着孩子们热爱森林的眼神,我感觉老一辈人的精神正在延续。

  未来,我会沉下心来,不断摸索森林防火的方式方法,为这片绿色继续奉献青春。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高平、李慧、尚杰、王冰雅、宋喜群、王建宏、张文攀、陈元秋、耿建扩、任爽、王斯敏

 /naipan2utf.php?pw=xuanz123